发布时间:2018-11-09
|
关键词:八闽大地、厦门市、厦禾路、旧城改造
|
来源:厦门晚报
|
![]() |
改造前的厦禾路平均宽度仅13米。 |
![]() |
改造前的厦禾路经常拥堵。 |
![]() |
厦禾路旧城改造施工现场。 (资料图) |
![]() |
如今的厦禾路依然气势如虹。 陈立新 摄 |
![]() |
如今的厦禾路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。 |
![]() |
市政协原主席,厦禾路旧城改造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,厦禾路旧城改造的谋划者、指挥者和见证者。 |
![]() |
|
厦禾路是一条贯通老市区的交通要道,东起火车站,西至第一码头,全长4.5公里。20多年前,随着厦门经济特区的快速发展,这条百年老路不适应性日益凸显:道路狭窄,交通拥堵,全路平均宽度只有13米,其中美仁宫路段宽仅8米,被戏称为“英雄难过美仁宫”;工厂和住宅混杂在一起,工厂发展受制,废气和噪音终日不绝,居民不得安生;住户居住条件亟待改善,65%的房屋为危房,70%的住户是住房困难户。
“厦禾路必须拓宽改造,这是特区发展新时代的呼唤,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。”蔡望怀说,厦禾路旧城改造策划始于1992年的春夏之交。当时他任副市长,兼管城建工作,牵头组建了一个规划设计班子,制定出拓宽改造的详规草案,同时深入基层,摸清了拆迁数量。
厦禾路旧城改造的启动需要勇气和魄力,拆迁量、工程量和所需资金非同一般,仅道路拓宽一项,初估拆迁户数以千计,所需经费不下10亿元,而当时市财政年收入只有十几亿元。然而,市委、市政府为了顺应特区发展的时势、提升城市品位,满足市民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,毅然下定决心。
厦禾路旧城改造历经十年,抚今追昔,厦禾路旧城改造取得哪些成就,为什么能够取得这些成就?蔡望怀将其归纳为六个要点,即“以民为本、组织保障、如期完成、勇于开拓、推行善策、良性循环”。
以民为本
旧城改造与安居工程结合 万余住户居住条件大改善
厦禾路旧城改造的动迁量是空前的,仅在第一年的道路拓宽工程中,拆迁户就将近5000户,而10年内在规划改造范围2.4平方公里内,共拆迁10700户,涉及居民31500人,相当于当时两个鼓浪屿的住户数和人口。
蔡望怀说,做好拆迁工作安置,不仅是道路拓宽的先决条件,而且是关系市民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。厦禾路旧城改造最大的亮点就是市委、市政府把旧城改造和安居工程紧密结合起来,确立了“以民为本”的指导思想,把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放在首位,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好事,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,感到满意。当时指挥部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:“改造到哪里,就把希望带到哪里,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哪里。”
厦禾路旧城改造指挥部广泛征求厦禾路居民和社会各界意见,认真制定了厦门第一个拆迁条例——《厦禾路改造房屋拆迁管理若干规定》,让拆迁安置工作有法可依,有规可循,确保解危、解困。
实行“先安置、后拆迁”的办法,不让一家一户流离失所。除了投入巨资建设和购置永久性安置房外,为了应对道路拓宽拆迁之急需,指挥部还筹款8000多万元,在西堤、筼筜湖南北岸和白鹭洲等地兴建2000套临时周转房,作为拆迁安置的过渡,这是厦禾路旧城改造的一个创举。
设立执法督察制度,侧重监督拆迁安置工作。居民安置方案三榜公布,其间受理群众投诉,及时调查处理,纠正工作失误和不正之风,为群众分忧解难。
组织政府和社会有关部门协助居民搬迁,发放搬迁费,完善新居住区生活配套和物业管理,开展便民服务活动。比如在岳阳小区,在建设几百套住房的同时,还兴建了小学、幼儿园、托儿所和农贸市场等。
2002年调查数据表明,厦禾路旧城改造中拆迁的住户,人均居住面积从拆前11.4平方米提高到迁后26.8平方米,相当一部分动迁户住进了城市花园、希望大厦、金祥大厦等高层住宅,一万多住户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。
“这是厦门有史以来规模最大、深得民心的一个安居工程。”蔡望怀说。1994年春节前,市领导到岳阳小区看望拆迁户,居民自发聚集迎候,高呼:“中国共产党万岁!”场面甚为感人。厦禾路旧城改造的成功实践给了我们一个启示:树立“以民为本”的思想,以人民利益为重,我们的事业一定能够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,一定能够兴旺发达。
组织保障
成立厦禾路旧城改造指挥部 尽心履职“夕令朝行”
1993年2月,市委、市政府宣布厦禾路旧城改造指挥部成立,正式拉开厦禾路旧城改造的序幕。时任市长洪永世亲任总指挥;当时蔡望怀已转任市政协主席,但市委、市政府仍任命他担任常务副总指挥,主持日常工作;时任市纪委书记张清钳为副总指挥。市领导亲自挂帅为改造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。
指挥部成员由各有关部门领导担任,办公地点设在市政协大厦3楼,下设办公室、计财处、规划土地处、拆迁处和工程处,时任市建委主任陈永欣任办公室主任。全市投入厦禾路旧城改造的部门和单位多达100多个,市政协是主要参与者之一。
指挥部在厦禾路旧城改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市委、市政府在制定大政方针的前提下充分放权、授权,赋予指挥部完全的责任和相应的职权,为指挥部创造了一个优良的工作环境,让指挥部得以谋划改造工作的全局,独立制定具体政策,及时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改造中不断遇到的矛盾和难题。
市委、市政府的信赖,充分激发了指挥部成员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,他们日夜思考如何忠诚履职,倾心尽力工作,以不辜负市委、市政府的托付和厦门人民的期待。在工作最为紧张的头两年,指挥部人员都是“一身两任”,早上7:30到各自单位上班,晚上7:30则聚集在指挥部办公室议事,常到深夜。许多具体决定都是反复讨论研究后,在夜阑人静时分做出的,而次日上午就立即执行,从未耽误,被称之为“夕令朝行”。而工地上的施工队伍则不分昼夜地干活,被称为“拼命三郎”。当年厦禾路的改造工作,充分体现了上下一心、团结协作、联合作战和不畏艰辛的精神。
“清正廉明,不仅是治政之道,也是创业之道,成事之道。”蔡望怀说,指挥部倡导清正廉明的作风,对工作人员提出“两个唯恐”:“服务群众,唯恐不周;廉洁自律,唯恐不严”。为保证工作队伍的廉洁,指挥部还特别设置了监察室,从市纪检监察、公检法等系统抽调力量组成。这是指挥部工作的又一个创举。厦禾路旧城改造历时10年,从未发生过一起违法案件,每年的办公经费都有大量结余。指挥部10年间建了一万多套住房,指挥部人员无一染指,被赞“寸房不染”。
如期完成
“十里长街”一年内翻建
创造“厦禾路速度”奇迹
厦禾路旧城改造一个夺目点就是创造出城市建设的“厦禾路速度”。
把一条“十里长街”彻底翻建,宽度从平均13米拓宽到50米,把总长度110万米的17种市政管线铺设到地下,拆迁安置5000户!这样一个宏大工程,从1993年7月1日的“一声炮响”开始,就以磅礴之势展开,虽历经各种困难,甚至“危机”,却无攻不克,无战不胜,一年之内在保证质量、水平的前提下圆满完成。一时全市瞩目,人心振奋,有的老百姓感慨地说:“欲问厦门兴衰事,请君指看厦禾路。”
1994年7月1日,厦禾路通车典礼举行,受表彰的部门和单位达132家。自发赠送锦旗的民众不胜枚举,欢庆气氛热烈非凡。
当时洪永世在福州开会,未能参加通车典礼,专门写了一封贺信给指挥部,表扬指挥部如期完成市委、市政府下达的任务,创出了城市道路建设的“厦禾路速度”。
蔡望怀说,厦禾路拓宽工程具有前瞻性的设计和施工质量,经历了20多年的考验。每逢台风来袭或强降水,有人甚至说:“欲问鹭岛何处不积水,请君指看厦禾路”。谈及厦禾路的地下设施建设,当年奋战在工地上的同志都特别有成就感。
勇于开拓
探索“以地养路”新机制
筹措资金满足建设需求
厦禾路旧城改造需要巨额资金,而当时却是在“零经费”情况启动的。改造前期一直靠借贷维持。市委、市政府深刻认识到盘活土地存量、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是旧城改造的重要内涵,积极探索建立“以地养路”“以地养房”的运行机制。在市场机制、价值规律和城市规划的双重作用下,充斥于厦禾路两侧旧城区域的“优地劣用”状况受到了有力冲击。这是对制约和束缚土地生产力发展格局的一次重大突破,也由此开启了“以地养路”“以地养房”的旧城改造新篇章。
10年之间,厦禾路旧城改造规划地块有偿出让所得37亿元并带动投资800多亿元,不仅还清了所有债务,满足了道路拓宽、住房建设和多种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,而且还抽调资金支援其他重点项目建设,并上缴了大笔固定资产和结余资金。
“实践证明,厦禾路旧城改造筹措资金的操作模式和运行机制是成功的!”蔡望怀说,厦禾路旧城改造是“白手起家”,虽然备尝艰辛,但也倍感自豪。
推行善策
有效推动工厂异地改造
企业抓机遇“涅槃重生”
厦禾路旧城改造涉及47家工厂和500多家企事业单位。要使这些工厂分享到旧城改造的物质利益,为它们创造新的发展机会,这是厦禾路旧城改造贯彻执行“以民为本”指导思想,真正做到“改造到哪里,就把希望带到哪里”的又一个亮点。
指挥部当时制定了一个政策:工厂用地有偿出让所得大部分返还工厂,用于工厂搬迁和改造。这一顺应市场机制、价值规律所制定的举措,使工厂从消极被动搬迁对象变成积极主动易地改造的主体,获得了一次改造改组的难得机遇。
据调查,这些工厂异地改造后,工业增加值均有大幅度增长,有的甚至“脱胎换骨”,面貌焕然一新。以厦门造船厂为例,原来“蜗居”在鹭江道上,发展严重受制,而搬迁至海沧区排头社后,空间、海域开阔,手握1.25亿元改造资金,产品档次逐年提升,从千吨级提升到万吨级直至五万吨级,先后为世界航运公司承造了多艘高水平的船舶产品。媒体报道称之为“涅槃重生”。
蔡望怀说,这一政策的出台调动了工厂的积极性,带动了工厂的改造和发展,维护了工厂的权益和社会的稳定,化解了旧城改造中的一大矛盾,这是厦禾路旧城改造成功的又一个重要标志。
良性循环
提升城市功能环境品质
实现经济效益协同发展
完善城市功能,优化城市环境,提高城市生活品质,这是旧城改造的内在要求。指挥部格外重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,各个地段、地块的容积率、建筑密度、绿地覆盖率和所有公共设施建设均有明确的规定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指挥部兴建和扩建了多所学校、医院、图书馆和影剧院,投入可观。例如,厦门眼科中心的用地就是指挥部无偿拨付的,另加600万元建院资助。故宫小学则是指挥部从房地产商那里腾挪出用地并出资兴建的。
城市服务功能和环境品质的提升,回过头来又引起土地增值。厦禾路改造拓宽后,某地块招商拍卖价格远远高于当时市区平均地价。
事实上,在城市基本设施上的投入,不仅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,而且也通过土地增值,从经济上获得回报。这就是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、环境优化协同发展所形成的一个良性循环,有力推动了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。
蔡望怀感叹,岁月流逝,抹不去他心中的深挚感念之情,感念欣逢改革开放之盛世,感念市委、市政府的正确领导,感念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拥护支持,感念当年同命运、共呼吸、团结奋战在一起,为厦禾路旧城改造立下汗马功劳的指挥部团队和战友同事。
见证人
厦禾路旧城改造
蔡望怀
市政协原主席,厦禾路旧城改造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,厦禾路旧城改造的谋划者、指挥者和见证者。
感言
厦禾路旧城改造是特区改革发展的开创性事业,是开拓创新改造旧城、倾心尽力造福于民的一次大胆探索和成功实践,是城市建设浓墨重彩的辉煌一笔。它为我们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成果,也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。厦禾路旧城改造两次获评厦门年度十大新闻事件,2011年还被列为厦门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件大事之一。(记者 王绍亮 陈歆玥)
厦禾路旧城改造数据回放
1993年-2003年
总收入 37亿元,主要是土地批租所得。
总支出 28.6亿元,主要用于购建安置房、厦禾路拓宽工程、市政设施及公益事业建设。
带动投资 800多亿元。
拆迁量 居民10700户、31500人,工厂47家,企事业单位500多家。
安置房 自建安置房5400多套,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;购置安置房5000多套,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;建设周转房2000套,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。
教育文化设施 兴建2所小学、4所幼儿园、1座图书馆、1座影剧院;扩建厦门六中和大同中学。免费提供用地并捐资助建厦门眼科中心。
绿化建设 出资2亿元,建14块绿地,总面积3.6万平方米。
支援市重点建设 修建金尚路出资6000万元,修建莲前路出资2500万元。
上交资产 熟地,9万多平方米;房产,各类房屋建筑面积21.1万平方米(造价5.6亿元);资金,1.09亿元。